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中心概况  科学研究  人才培养  社会服务  学术交流  开放基金  中心简报  下载专区 
站内搜索:
 
  中心简报  
 
 2012 
 2011 
 2010 
 
  2012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简报 > 2012 > 正文
 
工作简报(三)
2015年05月13日 20:26    admin  浏览:

 

 

应用社会学研究所

 

 

主办单位:三峡大学应用社会学研究所      二○一二年第三期   总第五期

目  录

……………………………………………………………1

对外交流……………………………………………………………2

科研项目……………………………………………………2

学术成果…………………………………………………………3

获奖项目…………………………………………………………4

                       

              

 

 三峡大学应用社会学研究所制


 

    在过去的2012年,全所人员秉尊“求真索理,融容共进”的所训精神,坚持“重视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直面区域社会发展问题探索”的宗旨,多学科、多视角、多方法的开展学术活动和学术研究,并取得了满意的成绩。

    学术队伍进一步加强。研究所始终坚持“开放办所,追求学术自由”之风格,吸引了诸多学者加入到我们的研究队伍之中,原有队伍中1位晋升为副教授、1位晋升位教授,经过三年多来的磨合和碰撞,已经形成了一支相具较高学术素养、相对固定的梯级学术队伍。研究所现有相对固定研究人员19人,其中,教授8人,博士14人,副教授8人,讲师3人,研究人员中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二级教授1人、三峡学者1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6人。有10人担任省级及以上学术团体的理事、常务理事、国家一级学会副会长等职务。

    科学研究硕果累累。一年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社会学、民族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文化社会学、民族教育学、城市社会学、乡镇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现有研究人员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社科和省社会基金项目2项,湖北省民宗委文化课题2项;纵向项目经费达到26.6万元,另有横向课题经费25万用于出版三峡大学应用社会学文库——乡镇社会发展研究丛书一套(共五部,120余万字),另有专(编)著2部,发表中文核心期刊以上论文26 篇,其中,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4篇,《高校文科学术文摘》摘要1篇,CSSCI源刊12 篇(二级期刊4篇),国家级理论报刊1篇;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这些成果为研究所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尤其是在过去的一年里,研究所完成了对其今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和作用两件大事:一件大事是研究所在巴东县野三关镇人民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和该镇政府合作创办了“巴东野三关•中国土家族文化传承院”,这是我省乃至全国第一家校地共建的土家族文化传承研究机构,并于2012年10月27日—29日和该镇人民政府成功合作举办了“巴东野三关•中国土家族文化传承院”揭牌仪式暨土家文化传承创新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这些活动中,我们用智慧和技术协助野三关人民政府,建立了民族博物馆并正式运行,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当地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传承中心。另一件大事是以应用社会学研究所为主体申报的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社会管理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获批立项建设。这对于今后研究所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作用和意义。

    应用社会学研究所将进一步贯彻三峡大学“双服务”方针,秉承研究所的宗旨,围绕三峡区域的社会发展进行理论思考和实践研究,为三峡区域的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努力。

 

副所长田世锭博士出席“列宁思想在21世纪:阐释与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2年 10月20—22日,为期3天的 “列宁思想在21世纪:阐释与价值”国际学术研讨在武汉大学召开。会议由德国罗莎·卢森堡基金会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共同举办,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加拿大、葡萄牙等15个国家的6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此次大会确定的4个主题分别是: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与世界体系、列宁与马克思主义传统、列宁与俄国革命、列宁与中国。与会代表围绕主题,在现实与思想史的张力中对列宁思想以及当代价值进行深入讨论分析。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列宁思想研究的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就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些最重要的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促进了中国学者与世界马克思主义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相互理解。

    应用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田世锭博士、副教授出席了此次大会,并以“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吗?——基于列宁相关文本的分析”为题,作了大会发言。

 

 

 

    2012年应用社会学研究所科学研究再结硕果,获批的科研项目共有9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1项,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湖北省民宗委文化课题2项,横向项目4项。科研经费总计达80.6万元,其中纵向项目经费达26.6万元,横向项目经费达54万元。截止现在,在研项目达到3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16项,厅级项目3项,求索基金项目3项,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研究课题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

    朱祥贵教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李桂媛教授获得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1项、获得横向项目4项;邓莹辉教授获得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获得湖北省民宗委文化课题1项;覃美洲老师获得湖北省民宗委文化课题1项。

 

    2012年应用社会学研究所全体研究人员再创佳绩,出版专著5部,发表中文核心期刊以上论文26 篇,其中,CSSCI源刊12 篇(二级期刊4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4篇,《高校文科学术文摘》摘要1篇,国家级理论报刊1篇,CSSCI扩展板来源6篇,中文核心1篇,国际会议论文1篇。

专著类:

◆《乡镇教育与农村社会发展研究》,谭志松、李素芹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2年9月

◆《乡镇应急管理体系优化研究》,谭志松等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2年9月

◆《非政府组织与乡镇社会治理研究》,宋仕平等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2年9月

◆《乡镇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邓莹辉等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2年9月

◆《山地乡镇旅游发展研究》,李桂媛、余菲菲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2年9月

◆《学科、学术、学人的薪火相传》,谭志松、黄忠彩主编,民族出版社2012年10月

1. 谭志松、李素芹著的《乡镇教育与农村社会发展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29月出版。

    该书通过对野山关镇的社会发展历程、教育发展历程的梳理和对其教育现状的实地考察和调研,挖掘、展现出野山关教育的特殊魅力——“野山关教育现象”,并在教育与社会互动的理论框架下对野山关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加以深刻剖析,进而从观念、规划、思路、目标、责任、结构、队伍、手段、方略等方面对野山关教育提出宏观规划建议,并进一步在微观层面从重视乡民教育、加强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普及职业技术教育、落实留守儿童托管教育、启动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等五个方面给出更为详细的实施建议,以期通过宏观调整和微观实施相结合的策略,促进野山关教育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2. 谭志松等著的《乡镇应急管理体系优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29月出版。

    本书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应急管理理论成果、美国及其基层政府应急管理理论系统建设经验,以及湖北省巴东县野山关镇应急管理体系创新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乡镇应急管理体系优化的对策措施,以期能够提升乡镇应急管理水平、维护乡镇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3. 宋仕平等著的《非政府组织与乡镇社会治理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29月出版。

    本书以湖北省巴东县野山关镇为研究范本,以论证非政府组织的社会治理功能为研究目的,阐述了非政府组织兴起的时代背景与变迁的制度因素,认为非政府组织不仅能推进民族政治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型的微观社会基础,而且是公民利益表达的重要渠道、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资源。该书以大量田野调查资料为依据,分析了乡镇社会非政府组织的主要类型及基本特征,提出了乡镇社会非政府组织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同时还研究了乡镇社会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模式及未来走向,阐述了社会构建方式的转型与公共治理范式的选择。

4. 邓莹辉等著的《乡镇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29月出版。

    本书以湖北巴东县野山关镇土家民族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在进行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探讨其所蕴含的哲学、美学、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意义,探索民族文化的现实功能和意义。该书在广泛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和经济学等理论研究文化产业化题,提出民族文化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原则和有效途径,以期为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找到一条可行的路径。

5. 李桂媛、余菲菲著的《山地乡镇旅游发展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29月出版。

    本书首先阐述了山地乡镇旅游的相关理论与案例实践,选取了对野山关镇有借鉴作用的几个著名旅游乡镇作了相关分析和经验总结。然后对野山关镇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城镇建设及特色产业等情况作了概述;根据野山关所处地域特征及实地调研数据,对野山关地区的自然与人文以及工程景观等旅游资源作了系统描述,并对其旅游资源特色进行了总结与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野山关镇旅游资源发展背景及现状,勾勒出了野山关旅游发展战略的总体结构,提出了战略规划思路以及发展定位;最后对野山关旅游空间布局与基础设施进行了规划,对其旅游区建设以及管理保障体系作出了具体的阐述和探讨。

6. 谭志松、黄忠彩主编的《学科、学术、学人的薪火相传》,民族出版社201210月出版。

    该书是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主办、三峡大学承办的首届人类学民族学中青年学者高级研修班,为了记录这一届研修班的丰硕成果,从研修班学员提交的论文中遴选出19篇结集成册,以题为“学科、学术、学人的薪火相传:中国首届人类学民族学中青年学者高级研修班文集”出版,让这些中青年学者的研修心得广泛交流,以飨国内外广大的人类学民族学学者。

论文类:

    2012年应用社会学研究所全体研究人员科研成果丰硕,发表中文核心期刊以上论文26 篇,其中,CSSCI源刊12 篇(二级期刊4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4篇,《高校文科学术文摘》摘要1篇,国家级理论报刊1篇,CSSCI扩展板来源6篇,中文核心1篇,国际会议论文1篇。

    胡俊修博士、副教授的论文《近代汉口文化娱乐空间的聚散与城市发展》,发表于二级期刊《武汉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同时先后被人大复印(《历史学文摘》2012年第3期)和(《中国近现代史》2012年第11期)全文转载;胡俊修博士、副教授的论文《城市治理视阈下的1946年上海摊贩风潮探析》,发表于《中共党史研究》2012年第11期;

    赵秀丽博士、副教授的论文《明代妒妇研究》,发表于二级期刊《武汉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同时被人大复印(《明清史》2012年第8期)资料全文转载;田世锭博士、副教授的论文《辩证法: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前沿——基于<新世纪的辩证法>的分析》,发表于CSSCI源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第3期,同时被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12年第8期)全文转载;余菲菲老师的论文《有序.诗意.栖居(景观设计作品)》,发表于二级期刊《文艺研究》2012年第11期。

    刘明君教授、邓莹辉教授、田世锭博士、胡俊修博士、余澜博士、李见顺博士、郑来春博士等多篇文章发表于CSSCI来源期刊;朱祥贵教授、赵秀丽博士、胡俊修博士、余澜博士等多篇发表在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李桂媛教授的文章收录于国际会议论文中。

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谭志松教授的论文《论土家族非物质文化传承教育的主要特征》,荣获国家民委第二届民族问题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教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文化方式,也是人类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方式。土家族非物质文化作为土家族这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库,代表着土家族这个民族普遍的心理认同和文化基因传承,代表着土家族这个民族的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该文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土家族非物质文化传承教育具有传承教育形式多样性、传承教育对象广泛性、传承教育环境复杂性、传承教育具有地域性和活态性等五个主要特征。本文荣获国家民委第二届民族问题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网站声明:转载或引用本文,须注明本文出处,违者必究

 

中国长安网 | 中国社会学会 | 中国管理科学学会 | 中国社会学网 | 人民网“加强和创...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社会学视野网 | 公安部 | 民政部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宜昌市人民政府 | 社会管理创新网 | 湖南社会管理网
Copyright © 2015 三峡大学区域社会管理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大学路8号  邮编:443002 电话:0717-6397606 Email:yyshxyj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