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中心概况  科学研究  人才培养  社会服务  学术交流  开放基金  中心简报  下载专区 
站内搜索:
 
   
 
 中心动态 
 中心公告 
 区域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通讯 
 学术讲座 
 科研项目 
 研究成果 
 专题研究 
 
  科研项目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项目 > 正文
 
民族教育与武陵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2015年08月09日 12:57    ad  浏览:

 

一、课题基本信息

1.课题名称:民族教育与武陵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2.课题来源和级别:国家社科基金

3.项目编号:BMA110098

4. 项目负责人:谭志松 博士 教授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课题背景

所谓武陵民族地区,并不是一个行政区划概念,而是指以武陵山脉为主线的湘、鄂、渝、黔接壤地区构成的一个地域范围。具体地讲是指现在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的八县市:吉首市、泸溪县、凤凰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龙山县,张家界市所辖各区县:永定区、武陵源区、慈利县、桑植县;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的八县市: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宜昌市所辖两个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重庆市所辖五个区县:黔江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贵州省铜仁地区所辖十个市县区:铜仁市、江口县、玉屏县、石阡县、思南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德江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志、万山特区。国土面积近十万平方公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该地区总人口14276524人,其中土家族6712031人,汉族4818986人,苗族2015808人,其它少数民族共计729699人。少数民族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66.25%,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并有着不同于其它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生活、民族问题与教育等特征。这一地区绝大部分属于国家西部大开地区或享受国家西部开发政策的地区,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连片贫困山区之一。   根据2007年我们在湖北民族地区十个县市(武陵地区的一部分)实地调查研究的数据比例计算,武陵民族地区现有劳动力约648万人左右,转移离乡务工的大约在260万人左右。近20年来,务工经济的确为这一地区农村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增加和脱贫致富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并出现了一些农民工精英,而且部分精英还成了致富领头人;同时农民工也为沿海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武陵民族地区,过去这种传统的单纯的输出式劳动力转移方式存在的以下问题:一是,缺乏防止象09年金融危机带来的农民工返乡问题等风险的能力,因为,这个地区农民工的培训教育的效果和覆盖面远不能适应现在知识和技术发展的需要,农民工出去务工绝大多数是最原始粗放的体力劳动活,缺乏应对各种风险变化的能力,因此一遇突发风险情况只好再回家乡,但是,许多农民工离乡时家里的土地房屋或者出粗或者变卖或者抛荒和自然毁坏。于是,农村家乡已无他们生存生活的条件,从而出现了09年的农民工返乡问题。造成了农村社会压力和稳定风险。二是,单纯的输出式转移会导致(也已经造成)武陵民族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的传承的断裂。由于大量真正有智慧有体力的农民工外出务工,导致后传承人缺乏,也失去了民族文化传承的环境和条件。三是,留守儿童的教育培养问题越来越严重。四是,当地农村农业发展受到影响,因为农田建设和水利灌溉无劳力进行,大量农田荒芜。特别是偏远山区农村,问题十分严重。五是,新农建设缺乏有智慧的农村人力资源,导致建新农村难,而要确保形式上建起的新农村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农村现代化就更难。六是,劳动力转移造成的部分"光棍村""光棍组"现象,影响了当地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以上六个方面的问题,涉及很多理论和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首先是要解决人们包括政府及其干部们对劳动力转移的正确认识问题,政府和干部要立足"三农"问题的解决,立足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建立农村持续发展的务工经济;其次要解决农民工素质提高和知识、技能提高的培训问题,特别要解决好农民工以爱乡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还要解决好支持和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建乡的政策和机制问题。这三个方面都与教育有直接的联系,因此,我们选定从民族教育的视角,通过发挥民族教育的功能促进以上问题的解决。

三、课题研究目标、内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标:

一是,通过深入调查分析,弄清武陵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弄清民族教育在劳动转移中发挥的作用。

二是,研究民族教育在劳动力转移视野下的内涵拓展;

三是,提出民族教育在劳动力转移中发挥作用的机制;

四是,提出建立武陵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教育的民族教育体系和教育内容框架的建议;

五是,提出四省市接壤边区相互协调的机制。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武陵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及教育培训的历史和现状,分析其特点和基本规律。

2、武陵地区的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与民族教育之间的关系的深层研究。

3、民族教育在武陵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及其对策研究

4、新型劳动力转移范式的建立和国家、政府政策的关照和制定。

5、新型劳动力转移视野下民族教育内涵和内容的拓展与构建。

6、理顺和构建武陵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的民族教育体系。

7、改革武陵民族地区中高职学校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武陵特色的民族职业院校教育体系。

8、提出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机制。

9、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问题研究。

 ()研究的假设及创新之处

本研究基于一个基本的假设,,民族教育一定可以在武陵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民族教育应当承担起武陵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的使命。基于此,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一次把分割在湘、鄂、渝、黔四省市的有着共同的相近的民族文化和经济生活方式的武陵民族地区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这有利于比较、分析、发掘各地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的优势和先进经验,从而概括分析提升为适合武陵民族地区务工经济健康发展的措施和理论。

2、第一次从民族教育视角系统研究武陵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其研究结果必将丰富和发展民族教育理论。

3、构建武陵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体系和运行机制,对该地区务工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把加强农民工素质培训教育、强化农民工爱乡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作为劳动力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将对武陵民族地区社会的和谐社会建设,促进当地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思想保障作用。

四、已取得相关研究成果的社会评价

课题负责人在民族教育问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和研究技巧。主编了《武陵地区民族教育研究丛书》,2005年出版的著作《武陵地区民族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于20096月获省政府社会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该成果是系统研究武陵民族地区民族教育的第一本著作,期间提出的部分研究结果被地方政府写入"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完成的专著《湖北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以民族教育为视角》(2008年民族出版社),由省民宗委主持专门的专家座谈会,得到与会专家高度肯定,省电视台新闻联播进行专题播放(20090503),该书20113月获省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该书提出的新的劳动力转移范式和教育培训对策,被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下文在全省十个民族县市推广应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新闻出版报》等重要报刊,先后发表了重要书评。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课题"民族教育与土家族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研究"20110309鉴定为良好)的主要成果专著《土家族非物质文化的教育保护与传承研究》,已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网站声明:转载或引用本文,须注明本文出处,违者必究

 

中国长安网 | 中国社会学会 | 中国管理科学学会 | 中国社会学网 | 人民网“加强和创...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社会学视野网 | 公安部 | 民政部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宜昌市人民政府 | 社会管理创新网 | 湖南社会管理网
Copyright © 2015 三峡大学区域社会管理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大学路8号  邮编:443002 电话:0717-6397606 Email:yyshxyjs@126.com